今年發生了很多大事。美股四次熔斷,諸多名人去世,生物學再次斬獲小學生大獎,洪世賢和品如離婚十周年,等等。
最后一件事有趣在,最開始我們是因為玩梗才認識到這一部婆媳劇的,但后來我們被洪世賢渣的坦坦蕩蕩所震驚,現在我們看到這部劇時,開始多了一層思考。據悉,該劇當初上映時打破了大長今的收視紀錄,無數觀眾想要學習一下怎樣解決婚姻問題,結果發現長成秋瓷炫那樣,搶救了五十多集,最后渣男還是和小三跳了海。這個劇也太真實了。就這樣,催婚永遠是適齡青年無法逃過的話題。但顯然,效果不太好。民政部18年數據顯示,中國單身人口已達到2.2億,結婚率卻一路走低,達到了6.6%,離婚率則再創新高,達到了3.4%。
先說結婚,年輕人為啥不愛結婚?是因為不需要另一半嗎?不,大部分人還是需要親密關系的。現在的年輕人,打開電影電視劇時看到的男性女性,再看看朋友圈的同齡人,最后對比下實際情況,說真的,會有落差的。戀愛到結婚是漫長的道路,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,更使兩個家庭成為了利益共同體。很多情侶感情沒有問題,但被彩禮、嫁妝、婚房等物質要求攔住了腳,你不能怪這些需求本身,因為他們一開始就不是為了牟利而誕生的,只是背后無數個家庭的博弈,讓門檻到了這一步。在現在這個現實的環境中,我可以不在婚姻中獲得利益,但不能在婚姻中受損。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。
說完結婚,再說離婚。離婚率上升,是對現代人婚姻狀態的直觀反映。婚姻過程中,是兩方在不斷經受著考驗,考驗著兩個人能否協商一致,做出對婚姻穩定有利的選擇。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開放,必然會帶有利己。我不爽了我就要離婚,耶穌來了都不好使。另外說真的,我們絕大多數人也沒真正知道該怎么愛別人。兩個人也沒有沒有經歷過繁瑣的生活細節考驗,在結婚之后朝夕相處,露出真實面目,才發現另一半不是戀愛中的那個人。戀愛是享受生活,婚姻是雞零狗碎的折磨。這時候不離婚,注定要委屈自己。
這就要問,為什么父母輩要催,社會壓力為什么要讓年輕伴侶跑起來?雙方家長或許會知道子女的戀愛狀況,但不會也不可能深入實地的了解兩方的具體情況,就一定存在信息差,得到的消息,也一定是滯后的。同時,現在社會壓力跟彼時完全不同,過去通用的答案,現在不通用了。各方都不想要失去籌碼,甚至明明看到了敗相,也要讓賭局繼續下去。而到了年輕人這里。我自己還是個寶寶,你還想讓我生寶寶?沒門。
這兩天關于離婚冷靜期的事情吵得沸沸揚揚,給離婚設置障礙就能防止離婚么?其實未必,當前的離婚方案已經是完美的了。或許有一時沖動選擇離婚的,但這畢竟是少數,這樣的夫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分離后,選擇了復婚,那么這個過程才是真正的冷靜期。但不是離婚冷靜期,而是結婚冷靜期。當雙方選擇離婚這一條路時,已經是經過仔細考慮,雙方矛盾難以再調節了,再做最后的挽留,意義注定不會太大。離婚冷靜期或許會起到相反的結果,搞得大家都不敢結婚了。假如婚姻是一個生意,那給離婚設置難度就等于不給售后。退貨都不好退貨,你還能指望我買貨嗎?
雙方選擇離婚,雖然有的是和平分手,但是也存在一些急需靠離婚來解決問題的情況。我們以上所有的假設,都是理性人的假設,但萬一一段感情中一開始就存在著欺騙、不坦誠,再演變至后期的暴力呢?這個時候的離婚,就不僅僅是終結一段感情,而是脫離苦海。另外說到孩子問題,事實上只要夫妻之間出問題,離不離婚孩子都好不了。問題不是出在離婚,而是出在夫妻兩個人。不離婚,孩子天天看家里爸媽吵架打架,時間長了孩子也煩。孩子的問題根本不是離婚不離婚的問題,而是要孩子這件事本身就得謹慎,你生下來又不能塞回去。
真正該做的不是增加雙方離婚的成本,而是增加婚前的冷靜。小年輕就為了自己刺激,最后奉子成婚,這婚結了能不離嗎?要攔截,就該在事前做攔截,大家都想清楚再做事。不要把分手能解決的事情搞到離婚。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