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生動物,國際定義是指所有非經人工飼養而生活于自然環境下的各種動物,學術界一般認為,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狀態下,或者來源于天然自由狀態的雖然已經短期馴養,但還沒有產生進化變異的各種動物。野生動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狀態下,非人工馴養的各種哺乳動物、鳥類、爬行動物、兩棲動物、魚類、軟體動物、昆蟲及其他動物。
野生動物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。地球經歷了30多億年的時間才逐步演化成這絢麗多彩的動物世界。然而,人類經濟活動的迅速,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新奇的食物, 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,信息越來越發達,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但是我們的物質生活中可否將“食用野生動物對身體有好處”這一條去.掉呢。現在有說吃野生動物可以長命的;也有說吃野生動物有營養的;更有人說吃野生動物對大腦有好處的。我想這個可能是對的,但是人類不能盲從,有些動物體內是有致癌物質的。
據國際有關部門統計稱,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,全球共發現的30多種傳染病中,絕大多數都是由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所致。因為這些動物自身攜帶著原蟲、吸蟲、絳蟲、線蟲等寄生蟲類。
人類常食用的蛙、蛇、鳥、穿山甲等野生動物體內,普遍都存在著這些寄生蟲類。當人類把它吃進體內,極易誘發肺吸蟲病等疾病。所以,保護野生動物不僅有利于摒除動物瀕臨絕跡的危機,也有利于人類的身體健康,是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最重要的政策。
捕殺野生動物不僅是謀財害命,更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。人類對大自然生靈的態度常常是征服、利用,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私利。但是人類卻不知,這終將使人類自己也面臨著嚴重的生存環境危機。
人類應該充分顯示出均衡與和諧的大智慧,和自然界中的動物各安其所、互不干擾,實現自然界與人類的平衡。
2003年,一場“非典”,使“野生動物”成為媒體上的熱門詞匯,不吃“野味”、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比以前多了不少。濫食野生動物有害于人類,更是野生動物的浩劫,保護野生動物需要從拒食、拒烹開始,但從根本上說,要改變野生動物種類逐漸減少的趨勢,需要整個自然環境的改善,這些并不是拒食、拒烹就能解決的。拒食“野味”只是保護野生動物的其中一步,如今,2020年剛剛到來,新型冠狀病毒猶如當年非典一樣迎面而來,這是大自然在提醒我們要加強野生動物的保護。
野生動物保護點多面廣,需要提高全社會對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水平。經營野生動物可得暴利,利益驅動使一些人鋌而走險,但保護野生動物的措施卻沒有跟上。目前,河北省各市、縣沒有野生動物保護的專設機構,保護野生動物的手段不多,經費不足。安國祁州藥市和蠡縣留史皮毛市場規模在全國都數得著,其中加工利用野生動物的問題較多,但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沒有能力進行認真監督管理。田秋明說:“森林公安負責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案件,但我們人力物力都很不充足。”
從茹毛飲血中成長起來的人類,離不開對野生動物的利用,但過度捕殺野生動物將危及人類自身,因為每種動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態地位和生態功能。他們和我們一樣共同享有地球家園,真正的和平共處是各安其處、互不干擾。從廣義上說,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家園,也是保護人類自己。
每種野生動物都有它們天然的棲息環境,保證著它們的生息繁衍,如果這種棲息環境遭到破壞,動物的自然存續就面臨危機,即使沒有人捕食,也難以生存。保護野生動物,歸根結底還是要保護它們的棲息地。傅蕓生說:“每年我們都會接到不少關于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電話,這說明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提高,但且不說那些蓄意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人,就是想保護的人認識也有待提高,比如人工投喂野生動物、人為建設野生動物園都會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態功能,這都是以人為中心的保護觀念,保護野生動物就應該讓它們自由生活在天然棲息地中。
每個生命都有存在世間的意義,在自然界中保持著平衡的狀態,我們身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,應該保護這種平衡,而不是被自己貪婪的心利用,破壞哺育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,如今,大自然以他的方式在警告著我們,讓我們從自我做起,關愛野生動物,保護大自然,人人有責!